公元4-5世纪,五胡十六国争奇斗艳,为华北大地带去史无前例的浩劫。随着人口成批消失,土地承载力急速下滑,幸存者们只能寻求抱团取暖。除少数有资格选择的精英,寻常之辈的出路相当狭窄,只能委身于距本乡最近的坞堡。
通过务农生产或服役参战等方式,向给于庇护的自组织领袖们贡献绵薄之力。
曲线崛起
坞堡的原型是汉朝时期的西域要塞
事实上,坞堡的起源可追述至西汉。最初是武帝派兵联通西域后,专门设在当地的边郡屯兵防御工事。通常规模不大,但具备完整要塞的一切功能,还经常是烽火台等远程通讯系统的基站。
如若在界限上呈横排布置,则又是早期长城的众多支点。即便单独构建,亦可在羌人环绕的河西山区控制相当面积。
刘秀的东汉建立离不开广大坞堡主支持
由于王莽篡位,骚乱与战火开始由域外传染至内地。新朝搞所谓的托古改制,着力打压郡县豪强,搞的他们纷纷在自家地盘屯聚营壁。
于是,原始坞堡在中原地区大量繁殖。后来掌权的光武帝刘秀,因支持者多为关东世家,所以对类似行径听之任之。只要当事人搞的不太过分,通常不会因私造要塞而受到问责。其中的相当部分,成功熬过黄巾之乱与三国乱世,将传统延续至西晋年间。
五胡十六国的争霸让坞堡价值大为提升
当然,真正让坞堡大行其道的因素,还是永嘉之乱以后的十六国混战。由于胡族入侵,以及郡县之间的资源争夺,普通百姓为自保而纷纷投靠坞堡所用着。乃至更进一步,自己组织人手建立新堡,呈现出百花齐放盛况。例如毗邻草原的冀州,前后就涌现出至少百余座。边上的晋中山区不遑多让,坞堡数量高达400余座。
即便是在长江对岸,坞堡文化的出现也不过稍晚一些。大约到侯景之乱结束,浙江东阳、四川充国、广东曲江和江西临川都有成熟坞堡体系。直至隋炀帝挥师南下,才为强化集权统治而刻意针对削弱。
一座坞堡模型与塔楼内的弩手
多元化职能
一座非常典型的北朝坞堡
早期坞堡的作用比较单一,单纯是为抵御边疆侵略。通常由土石等粗糙材料建造,核心思维着眼于确保牢固性和防御功能。
等到逐渐移植民间,结构和设计才逐渐得到改善。例如采用为更加精细的砖石结构,从而提高整体稳固性和耐久性。结构也从淳朴的楼院式,过度到相当复杂的城堡式与橹式。
坞堡在十六国时代发展出多种款式
因此,坞堡开工建造前的位置选取就十分关键。设计师会有意挑选险阻区域,观察附近是否有水泉可供生活、生产,并提前为大规模耕种预留空间。哪怕条件比较苛刻,但只要能具备其中的二个条件,就足以确保一方乡民苟活于乱世之间。
此外,坞堡必须考虑位置能否临近主交通线,否则就容易陷入物流麻烦。但又不能距离过远,深怕被各种势力盯上征服。只要势力足够强大,完全可以在广袤区域内建设坞堡群,分别交由亲属或得力干将节制。
经典款坞堡的塔楼设计方便使用交叉火力
在护墙、角楼等必备建筑内,还有3-5层不等的塔楼。既方便观察者尽早发现敌情,也可以让指挥官能更快做出反应。他们的饮食、书信都要用绳索传递;有条件还可还以安装大型弩杀敌。
有的坞堡具有多楼台体系。一旦敌人攻入城内,就会受到堡垒的交叉火力射击。这种肉眼可见的大型化趋势,直接反映出战争规模扩大,以及社会经济的稳步复苏。
坞堡几乎都有高耸塔楼压阵
另一方面,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往往具备生产功能,力争在自己的小小辖区内自给自足。而且要确保坞主阶级与依附人口的长期关系,必须保证内部持续运转,自然要追求坚实的物质依托。所以,后人可以在《和林格尔汉墓壁画》中看到马、牛、猪、鸡等牲畜。
整个十六国时期,分布在冀州、关中和中山的坞堡都有大量粮食提,甚至成为军粮的主要来源。刘曜打败郭默的坞堡后,就没收粮食80万斛,其数量可观。刘曜将没收的粮食用于守卫三屯之地。石勒的部下在攻打冀州郡县时,地域内多处坞堡壁垒降服归附,并向石勒输送粮食支撑石勒麾下的军事行动。可见坞堡内部的农耕经营是维持坞堡活动的重要方式。在这一过程中坞堡便成为军事与经济功能并存的重要组织了。
坞堡周围土地是避难农夫们的最后栖身之所
除经济生产,坞堡几乎每年都要检查战备准备。每年农历9月,堡主就要召集壮年人口练兵,“缮五兵,习战射,以备寒冻穷厄之寇”,应对可能到来的胡骑。在平时,所有人都要做好准备,迎接随时会突然到来的战斗。
在对外关系上,坞堡主可与附近的坞堡结盟,有的时候也会互相抄掠。为给自己的小世界上双保险,还可以让自己的家人和门生。前往不同的政权为官或者交保护费,为自己的坞堡留下足够的外部人脉,以保证全堡的生存。
大型坞堡的塔楼结构到后来的很多时代也不算落伍
总结
坞堡在十六国乱世的作用不可替代
可以看出,坞堡自两汉之际的军事设施,到南北朝已然发展为战乱背景下的普通人自保设施。坞堡产生于军事需要,王莽时期各地军阀纷纷修建坞堡割据一方。东汉初年坞堡则被用于边境应对羌患,末年的坞堡则是各地割据势力的据点。到魏晋南北朝,此时出现了大量普通人以坞堡避难的实例。
面对外敌的侵略,未能逃走的人们便以宗族关系组织起来,利用当地的地形构建工事并形成坞堡而长久保卫自己。
坞堡主之间的极限火拼
通过对十六国时期的职能转化研究,可以发现坞堡的重要性和多功能性。由于当时的地缘政治斗争此起彼伏、政权错综复杂人口流亡散佚的缘由,致使了坞堡的产生,坞堡是当时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,也是经济发展、地方社会和谐共同的基础。
因此,坞堡的产生、发展壮大到最后的衰落,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,对社会的发展和基层治理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......
明利配资-杠杆炒股配资平台-配资股票配资平台一流-股票新手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